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
简体版| 繁体版
支持IPv6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工作动态 > 自然资讯

来宾:土地整治助推甘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

2025-03-26 16:44     来源:南方自然资源     作者:雨兰,陈 良,吴熙明
分享 微信
头条
微博 空间 qq
【字体: 打印
一、案例背景
来宾市地处广西中部,适宜大面积种植甘蔗及发展糖料蔗产业。糖是重要的战略物资,对于国家的食品安全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。近年来,来宾市蔗糖业发展面临自然灾害频繁、品种退化、科技管理滞后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,糖料蔗种植面积及收益逐年减少。
近年来,来宾市按照“升级产业、振兴乡村、改善民生”的总体部署,围绕“稳定面积、提高单产、提高效益”的糖业发展思路,依托桂中平原优势,推动桂中治旱工程发挥效能,保障糖料蔗种植及加工产业发展用地需求,推广良种良法,推进糖业绿色化发展,推动产业延链、补链、强链,实现糖业面积、产量、收入“三增长”,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。
2023年12月,习近平总书记到来宾市视察时指出,“一根甘蔗实现‘吃干榨尽’。这是一个附加值很高的产业!”。
二、核心机制
来宾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,优化甘蔗种植的国土空间布局,划定甘蔗保护区,实施高糖高产(以下简称“双高”)基地建设、土地综合整治、防止耕地“非粮化”等耕地保护措施,保障糖企用地需求,通过“企业+合作社+蔗农”的生产经营模式,引进综合利用高效能的企业,延伸甘蔗综合利用产业链,实现“一根甘蔗‘吃干榨尽’”,充分发挥生态产品价值。
 三、具体做法
(一)强化规划引领,保障生态产品供给
优化国土空间布局。《来宾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明确构建“两轴两核促东融、一带两屏保生态、南北两区强农业”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总体格局,打造特色农产品主产区、糖料蔗主产区、粮食主产区,以兴宾区蒙村镇、桥巩镇、大湾镇、高安乡、正龙乡,武宣县二塘镇、金鸡乡等糖料蔗主产区重点打造核心主产区。
划定糖料蔗生态保护区。2018年2月,来宾市印发《来宾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方案》,划定糖料蔗生产保护区13.67万公顷,并明确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管控要求。对项目建设确需占用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的,按照数量不减、建设标准不变的原则落实动态占补平衡要求,确保种植面积、种植地块稳定,制止新增占用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种植桉树、果树行为。
(二)保障种植业及产业加工业用地需求,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
推动农村土地整治。来宾市通过实施桂中治旱工程,提升兴宾区、忻城县、合山市和南宁市宾阳县等4个县(区)25个乡镇228个行政村的供水保障能力,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工程,并加强现有河、库、泵站等水利设施与桂中治旱主干渠的衔接和联通。实现新增、恢复和改善灌溉土地面积8.53万公顷,为灌区内农村及城镇近150万人提供水源,保障甘蔗种植用水需求。开展桂中农村土地整治、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等重大工程项目,对兴宾区、武宣县、象州县、忻城县、合山市共5个县(市、区)的51个乡(镇)311个行政村1306个自然村(屯)的“田、水、路、林、村”进行综合整治,开展土地开垦、土地平整、农田水利、田间道路等建设,已建成10.25万公顷的高标准农田,新增耕地面积6726.67公顷。
开展“双高”基地建设。来宾市推行优惠政策激励扶持,推进土地“小块并大块”,采取“并户联营、委托代管、土地流转、土地入股”等方式,以“专业合作社+农户+基地”的经营发展模式,在兴宾、武宣、象州等县(区)建成万亩连片“双高”基地22个、200公顷以上连片基地49个,“双高”基地面积7.09万公顷,落实“双高”基地片区建设。
盘活存量建设用地。来宾市结合“三区三线”划定成果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,摸清土地资源家底,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,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,开展低效用地以及其他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理,增加用地和空间指标来源,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,统筹安排甘蔗产业发展用地。近5年累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5453.33公顷。引导糖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,发展现有制糖产业,并引入糖制品、纸浆、环保餐具、生活用纸一体化等项目,促进糖产业链一体化项目落地,逐步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。
(三)壮大产业链条,推动生态产品交易
推行糖料蔗订单农业链。来宾市推广“企业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经营模式,加强多方利益联结,培育壮大种植大户、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;推进订单农业,实行糖企与蔗农自由协商、先定价后种植的购销方式,通过签订糖料蔗订单合同,建立农民和企业利益联结新机制,实行事前定价,稳定糖料蔗种植预期收益,并鼓励糖料蔗收购按质论价,提高种蔗质量。2023年,来宾市种植甘蔗面积11.81万公顷,其中以订单式完成收购的面积11.79万公顷,占总面积的99.83%,实现了合作社与糖企的“双赢”。
打造蔗糖精深加工产业链。来宾市建设“甘蔗―制糖(白砂糖)―冰糖系列产品、焦糖色素、高品质红糖”精深加工产业链,全市冰糖企业年生产能力超过12万吨,产品由单一品种拓展到单晶冰糖、多晶冰糖、红冰片糖等10多种,产值8亿元以上,成为广西最大的冰糖生产基地;支持以蔗糖为原料生产焦糖色素的企业开发酱油、蚝油、醋等调味产品,拓展低聚果糖、益生菌红糖、胶原肽红糖固体等“专精特新”系列产品。
拓展糖蜜、滤泥综合利用产业链。来宾市深化糖蜜的综合利用,建立酵母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,以糖为原料生产高活性酵母及其提取物,形成糖蜜综合利用产业链;通过“以肥治废,以肥治地”,将滤泥用于还田和肥料加工,形成滤泥综合利用产业链。截至2023年底,全市复混肥生产企业2家,年产能10万吨,产值超1亿元。
延伸蔗渣、蔗叶综合利用产业链。来宾市引进企业利用蔗渣制浆,或制成可降解餐饮具、包装材料,每年蔗渣制浆、造纸产能超30万吨,蔗渣浆年产值11亿元以上;建成投产6家环保餐具企业,年产能15万吨、产值24亿元以上,来宾市成为全国利用蔗渣生产环保餐具最大基地。2021—2022年榨季,来宾市兴宾区蔗叶综合利用量约50万吨,利用率达71%,发展“蔗叶—固化成型燃料”模式,助推蔗叶生物质发电,进一步延伸综合利用产业链,有力地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显化。

<<<依托蔗糖产业发展,来宾市形成了甘蔗、滤泥、蔗叶、蔗渣、糖蜜五大糖业循环经济产业链

四、主要成效
(一)提升了社会效益
来宾市甘蔗产业发展获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,他提出:“我到各地考察,都要看看我们国家规划布局上有代表性的产品。在来宾,甘蔗就是代表。今天来这里看到甘蔗种植和糖业发展格局,心里更托底了。”来宾市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,有效解决了群众生活用水及灌溉问题,推动了灌区594千米渠系建成通水,覆盖来宾市兴宾区、忻城县、合山市和南宁市宾阳县共4个县(区)25个乡镇,满足了灌区内150多万人生活及甘蔗种植灌溉用水需求。此外,兴宾区获评为国家区域性甘蔗良种繁育基地,凤凰镇黄安村蔗野仙踪“双高”基地被评为自治区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;来宾甘蔗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,甘蔗加工产品“晶龙”等多个白砂糖品牌获产品质量优秀奖、广西名牌产品,社会效益大幅提升。
(二)增强了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
耕地面积及质量有提升。通过土地整治、耕地恢复等,来宾市耕地面积从2020年的26.77万公顷,增加至2023年的27.13万公顷,耕地面积增加了0.36万公顷。截至2024年4月,来宾市实现耕地提质改造7993.33公顷、新增耕地2246.67公顷,其中“双高”项目新增耕地666.67公顷,耕地等别平均提高2至6个,为甘蔗产业发展提供了耕地质量保障。
甘蔗产量有提升。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“双高”糖料蔗基地平均产量为127.5吨/公顷,高于全国甘蔗平均产量76.95吨/公顷,实现了优质生态产品和战略物资供给能力提升。
(三)凸显了生态产业综合效益
增加了蔗农收入。来宾市种蔗农户稳定在13.2万户以上,涉及蔗农52万人左右,占常住农业人口的51%。2023—2024年榨季,累计进厂糖料蔗902.33万吨,蔗农直接收入50.53亿元,同比增收22.33亿元,增长79.18%。
助推了绿色化产业发展。来宾市每年蔗渣制浆、造纸产能超 30万吨;每年利用蔗渣生产可降解环保餐具15万吨以上,已成为全国利用蔗渣生产环保餐具最大的基地;2023―2024年榨季,蔗髓热电联产30万吨,蔗叶发电20万吨;通过将蔗叶进行饲料加工,年产蔗梢青储饲料40万吨以上,蔗(枯)黄储饲料、生物颗粒饲料20万吨以上。来宾市制糖企业、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企业的产业集中度90%以上,综合利用产值50亿元以上。
提升了产业链综合效益。2019—2020年、2020—2021年、2021—2022年、2023—2024年榨季,来宾市蔗糖及综合利用总产值分别为86.86亿元、103.1亿元、100.8亿元、120亿元,糖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/6左右,制糖及综合利用产业对全市税收的贡献率在15%以上,年综合产值16亿元以上。


文件下载:

关联文件: